韦旻珺-饮酒(其五)
来源:宣传中心
发布时间:2015-05-14
转发至:
饮酒 教学设计(一)

《饮酒(其五)》教学设计

执教者:韦旻珺    时间:第九周周一第2    班级:初二(4)班

 

教学目标:

1.       诵读,体会古诗的音韵美。

2.       译读,领略古诗的意蕴美。

3.       品读,领悟古诗的情理美。

教学重点:诵读古诗,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,感受诗歌之美。

教学难点:学习赏析古诗的方法,提高古诗鉴赏能力。

教学课时:一课时

 

前置学习:

1. 名、时、地、评、著五方面识记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,并查找一个能够反映诗人形象特质的故事。

2. 熟读成诵。

3. 结合课本注释,用自己的话译写诗歌的内容,语言尽量优美、富有诗意。

4. 质疑问难:写出自己对此诗存有疑问、暂不理解的地方。

 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——走近诗人

1.展示图片,说说根据图片中什么特征来判断是陶渊明。

2.回顾所学过的陶渊明作品,如《桃花源记》《归园田居(其三)》,学生讲述对陶渊明的印象,交流一个有关陶渊明的故事。(预习作业)

 

二、诵读——走近文本

(一)齐读,读准字音(辨析字词)

学生总结需要注意的读音或者容易写错的字。

(二)自读,读好节奏

学生依据音节和内容划分节奏。

    (三)赛读,读出情感

1.教一点古诗的朗读方法:一二声平三四仄,平声音长仄声短,韵字平仄皆回缓。

  朗读提示:学生朗读语速放慢,感受田园诗歌风格:悠然、恬淡、闲适(补充资料:鲁迅先生曾称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史上的“头等人物”,他是第一个纯粹以田园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人,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——田园诗派)

2.小组练读,代表赛读,师生评点

诗的音乐之美表现于以下几个要素:一是节奏,二是停顿,三是重音,四是韵脚。

 

三、译读——走进内容

    1.学生结合注释,译读诗文。(前置学习内容,小组交流)

2.成果展示:老师读一句诗,学生译一句诗。

3.小结译读要点:准确传达诗歌内容;语言富有诗意(最好能押韵)。

4.提升感悟:学生读一句诗,老师译一句诗。

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,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。

 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,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。

 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悠然,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。

 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,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。

  南山仰止藏有人生的真意,我想辨识却无法表达其深奥!

 

四、品读——走进诗情

1.质疑问难(展示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)

  1)题为饮酒,为何全诗无一字写酒?

      2)为什么结庐在人境,却听不到车马喧闹的声音?

  3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怎么理解?

4心远该如何理解?“真意指的是什么?

2.品读方法指导

  1)看诗题

  2)抓字眼

  3)品意象

  4)悟诗情

  

五、拓展作业

 1.用古诗朗读方法,反复诵读陶渊明《归园田居(其一)》。

归园田居(其一)

陶渊明
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
2.用优美语言描述陶渊明归园田居后的生活景象。

3.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时写了哪些意象?表达了什么情感?

 

 

附:       饮酒(其五)

陶渊明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
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
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 

 

《饮酒》一共有20首诗,陶渊明为其写了序言:余闲居寡欢,兼比夜已长,偶有名酒,无夕不饮。顾影独尽,忽然复醉。既醉之后,辄题数句自娱;纸墨遂多,辞无诠次,聊命故人书之,以为欢笑尔。

 

“见哪一字好?(屏幕展示:“悠然见南山”中“见”,有本子作“望”。苏轼说:“因采菊而见山,境与意会,此句最有妙处。近岁俗本皆作‘望南山’,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。”“一语天然万古新,豪华落尽见真淳。” ——元好问《论诗》绝句)

‘心远’为一篇之骨,而‘真意’为一篇之髓”( 六朝选诗定论》),说的精彩极了。因为心远,方能领略自然;又因为能领略自然,才更显其心远。

“真意”乃全诗的要旨,它关涉到诗人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,尽管他被诗人隐藏在诗中而没有明白说出。“心远”乃一篇之匙,是它开启了解读之门。

 

板书:  理:深刻隽永 

        景:幽美淡远 

        情:悠然自得 

        

 

生活在人间,却没有车马的嚣喧。

你问我何能如此,心灵清远,地自静偏。

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,悠然间,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。

山气氤氲,夕阳西落,傍晚的景色极好,飞鸟结伴儿归还。

这其中有多少人生真意,欲要辨识,却又无法多言。

 

1)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: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,时俯时仰,“采菊东篱下”是一俯,“悠然见南山”是一仰,在“采菊东篱下”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,目光恰与南山(庐山)相会。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,合成物我两忘的“无我之境”,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、淡泊,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,意境宁静清远。

 

  (2)“悠然见南山”的“见”有的版本作“望”,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?

 

  明确:“见”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,而“望”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。这就是说“望”是有意识的注视,“见”是无意识的瞥见。用“见”正符合作者“悠然”的情趣,用“望”就缺乏“悠然”之情味了。所以苏东坡也说:如果是“望”,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。

 

  (3)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: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,若有若无,缭绕于峰际;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,归隐山林。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,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,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。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,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。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,意境宁静恬淡。

 

  (这四句,人和自然融为一体,相得益彰,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。)


饮酒 教学设计(二)

一语天然万古新,豪华落尽见真淳

——《饮酒(其五)》教学设计

执教者:韦旻珺        年级:初二年级

 

教学目标:

1.       诵读,体会古诗的音韵美。

2.       译读,领略古诗的意蕴美。

3.       品读,领悟古诗的情理美。(重点)

教学难点:学习赏析古诗的方法,提高古诗鉴赏能力。

教学课时:一课时

 

前置学习:

1. 名、时、地、评、著五方面识记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,并查找一个能够反映诗人形象特质的故事。

2. 依据音节和内容划分节奏,按照古诗朗读的方法反复诵读诗歌,并熟读成诵。

3. 结合课本注释,用自己的话译写诗歌的内容,语言尽量优美、富有诗意。

4. 质疑问难:写出自己对此诗存有疑问、暂不理解的地方。

 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——走近诗人

1.用苏东坡的评价引出诗人陶渊明。

2.交流预习内容,学生谈对陶渊明的印象,讲述一个能代表陶渊明精神特质的故事,如“不未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人

 

二、诵读——走近文本

1.集体朗读,点评。

注意:读准字音,读好节奏,读出情感。

2.个人展示,师生点评。

1)诗的音乐之美表现于以下几个要素:一是节奏,二是停顿,三是重音,四是韵脚。

 2)田园诗要把诗读慢,体现一种“悠闲自在的心境。

 

三、译读——走进内容

1.学生结合注释,译读诗(前置学习内容,学生展示)

2.点评译文。

译读要点:准确传达诗歌内容;语言富有诗意(最好能押韵)。

 

四、品读——走进诗情

1.个人自读,援疑质理

2.小组讨论,解决疑难

3.以小组为单位,归纳问题

4.展示问题,共同解决

  在深入品读过程中,指导并总结学生赏析古诗的方法,老师要充分备课,阅读有关《饮酒》以及陶渊明的资料。

   预设这首诗赏析的方法有:

(1)       读题目,明背景。

(2)       知作者,晓背景。

(3)       抓字眼,挖内涵。

(4)       品意象(意境),悟其情(理)。

……

4.       小结:一语天然万古新,豪华落尽见真淳

 

五、拓展延伸

 1.用古诗朗读方法,反复诵读陶渊明《归园田居(其一)》。

归园田居(其一)

陶渊明
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
2.用优美语言描述陶渊明归园田居后的生活景象。

3.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时写了哪些意象?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?表达了什么情感?



《饮酒》教学反思


《饮酒(其一)》教学反思

佛山市城北中学   韦旻珺

诗歌欣赏教学,是我上公开课从未涉足过的领域。因为我只是喜欢古诗词,并未深入研究过,所以底气不足。为了上好这节课,我做了以下准备:

1.查找资料。浏览研究这首诗歌以及诗人陶渊明的资料文献;阅读诗歌鉴赏和教学的相关文章。

2.思考适合学情、操作性强的古诗教学步骤。

3.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,编写导学案和教学设计。

古诗教学我分为三大步骤:诵读——译读——品读,我设计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诗歌,这是一个循序渐进、由浅入深的过程。教一首诗并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首诗内容,而是让其受到美的熏陶,懂得欣赏诗歌的美。

要深入地品读一首诗,并且在课堂上呈现完整的流程,时间是很紧凑的。而且我想根据学情来决定上课内容,所以前置预习任务要充分。从这个角度去考虑,我就布置了以下的预习内容:

1. 名、时、地、评、著五方面识记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,并查找一个能够反映诗人形象特质的故事。

2. 依据音节和内容划分节奏,按照古诗朗读的方法反复诵读诗歌,并熟读成诵。

3. 结合课本注释,用自己的话译写诗歌的内容,语言尽量优美、富有诗意。

4. 质疑问难:写出自己对此诗存有疑问、暂不理解的地方。

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,文学常识的识记不够牢固,可改为小测,让学生重视;学生表述能力有待加强,讲述诗人的故事显得胆量不足,语言表述不够口语化;朗读诗歌成效不错,方法指导得当,学生读出古诗韵味;质疑方面让我倍感惊喜,在两个班级我的做法有点不同:804班是我搜集学生不懂问题,在PPT中整理出来,课堂讨论解决并指导品读方法;而803班在堂上以小组为单位,把问题摆出来,自行讨论解决,实在不懂的就写在讨论本上,全班讨论,最后总结品读方法。学生的质疑能力能够反映他们的思维能力,803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让我很感慨,教学就应该倾听孩子困难,从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学习。

我整理一下,对这首诗学生的困惑如下:1.文题不符,原因为何?2.”悠然见南山可否改为悠然望南山3.选择归隐为什么还要结庐在人境4.“山气日夕佳,为什么写日夕,而不是写日出日中5.诗人感悟到的真意是什么?6.诗人“欲辨”的是什么?又为什么会忘言

从以上问题可见,学生已经自觉进行诗歌品读,而且是深入的,只不过没有总结方法而已,所以老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解决疑难,指导、总结方法。课堂的灵活性就体现在以学定教,并即时生成知识与方法。

两节打磨课,按照三个流程下来,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不足。第一次在804班,前面两个环节用了30分钟,品读只剩下10分钟。第二次在803班,诵读和译读用了20分钟,品读占20分钟,但是学生还是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自主品读、讨论和消化(中间因为网络不通畅,导致无法使用“云”进行信息传递,非常遗憾)。因此,需要思考的是: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,删掉或减少部分环节,突出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重点。

“教一首诗需要用一节课?这是学生课前的疑惑,其实恰恰证明平常诗歌教学上时间的匮乏,虽然说不学诗,无以言,但是教学任务的沉重,让我在诗歌教学上投放的精力减少了。无论是一首诗还是一个专题都可以是一节课,视乎要深挖还是浅尝,是方法引导还是兴趣激发。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语言的教学,细品慢嚼方有味道,古诗的语言是瑰宝,不可不读,不可不品。

 

2015513